櫻小町 作品

第 43 章 高專前篇25


  套路為什麼會存在?

  我想是那是無比接近的形態。

  那形態是僅僅存在於理念的不切實際,是肉眼無法直視、無法描摹的光芒。

  人的肉眼無法直視太陽,僅僅只是一小會兒,也會感到非常痛苦,頭暈目眩。

  唯背對身去,感知自身的影子,誤以為那是的存在。

  有的人甚至會把舞動的影子當做光芒本身。

  古希臘時期,畢達哥拉斯學派認識到黃金比例就是美。

  0.618:1是一種能夠廣泛引起強烈自然美、和諧美、秩序美的幾何比例。

  彷彿神明親手寫下的詩歌,黃金比例是永恆的美。

  而歷史車輪滾滾前進,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再於人擁有強大的創造力。

  在這片極盡廣闊的大地上,佝僂的影子如日暮跋涉的駱駝,穿鑿打磨的聲音亦從未停止。

  起初,他們把狩獵和祭祀場景鑿成石板,刻成壁畫,由此誕生了原始美術。而之後為了更好地表達理念,雕像和繪畫水平得到長足提升,使得藝術作品有了栩栩如生的表現能力。從古典時期進入中世紀,是基督美術統治的時期,這個時期的藝術死氣沉沉,作品多與宗教相關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、城市興起,人的價值被挖掘出來,比起永恆的極樂世界,人們更加樂意展現世俗生活,由此,誕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。而隨著社會思潮變遷,人的價值被進一步肯定、展示,美學由此進入浪漫主義時期,於是有了宏大而富有戲劇感的巴洛克風,夢幻華麗的洛可可風。而到了新古典主義時期,人們把繁文縟節視為累贅,追求簡練,受啟蒙主義的影響,現代與古典融合之美成為流行。而到了19世紀,藝術蓬勃發展,最終印象派大行其道,注重整體和氛圍,捕捉剎那光影的作品成為主流。20世紀初,生產技術的革新帶來了電氣的廣泛發展,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爆炸式增長。及至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逐步轉型為帝國主義的現代國家,戰爭與和平成為世界性的母題,現代主義藝術亦登臺亮相,畢加索的立體派、和蒙德里安的抽象派都是其中的代表,現代藝術是反叛和解構的藝術,舊世界的界限被不斷打破,然而本應帶來幸福的科技,卻變成武器屠殺了上千萬同胞,古典精神成為唐吉坷德式的小丑,“倉廩實而知禮節”淪為虛偽的笑話。至於20世紀末的後現代主義,是受戰爭影響的迷茫一代所創造的,藝術表現出明顯的下沉,波普藝術是符號化的視覺藝術,具有簡潔、通俗、明快的特點,在傳播學上具有巨大的價值,杜尚的小便池更是被批判為“藝術已死”的重量型代表,去中心化,懷疑精神,自我反叛,及時行樂是這個時期的關鍵詞。

  由此繼往,藝術從務實走向務虛。

  藝術的客體,則經歷了從英雄、傳奇、貴族乃至世俗風景、小人物、勞動人民等等的演變。

  人類所創造的瑰寶們,只是在很短的時期具有承載知識的使命,如同嬰兒時期的安撫奶嘴。當人類開始做夢,它便以脹滿了氣的輕盈,頭也不回地飛向永恆的理想鄉。

  無論是中心化的,權威的,古典的,範式的的大宇宙,亦或是去中心化的,各自獨立的小宇宙。

  ——始終無法絕對脫離現實世界。

  它既像一面鏡子,又像打開的窗口。

  宗教、藝術、娛樂。

  萬華筒那般,轉了又轉。在那之上。

  尋找心靈的寄託。

  探尋另一種世界。

  追逐無限可能性。

  遠眺著星辰大海。

  隨著時代發展,人造之物並非風化為砂礫從指縫漏下,而是不斷累增的。

  這同時證明了,人是一種無法完全生活在現實世界的脆弱生物。

  哪怕睡覺,人的大腦皮層仍然在不斷輸出信號。於是人就開始做夢。

  淺眠-做夢-深眠-夢醒,週而復始。

  完全活在現實中的人是怎樣的?

  哪怕是我,一次也沒有見到過,只能默認那樣的人不存在。

  因此,我認為。

  我始終認為。

  真正的電影只有一種類型,那就是講述人面臨的困境,以及在這種困境中如何對待生活。

  而在工業化時代,大型工廠城市林立,商品被轟轟烈烈晝夜不休地生產出來,以脫離實際的價格傾銷到每個人手裡。

  一切都太氾濫了,堆起浮浪的泡沫。

  哪怕人類已然擁有未來幾十年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,供給仍然遠遠大於需求。

  貨架上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,僅僅在狂轟亂炸的廣告中尋找到有用的信息,就要付出巨大的學習成本,個人時間又往往被社會生活無情擠佔。

  由此。

  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精力,或者說注意力——反倒成了最珍貴的東西。

  尤其大眾流行還涉及信息繭房、群羊效應等概念,這就造成了觀點在小範圍的絕對化。

  與其說人是因志同道合、情感共鳴、吸引趨同,牢牢粘在一起的磁鐵。

  不如說是或主動、或被動地,被生活的環境所孤立著。

  人與人總是生活在孤島之中。

  要是在某個領域更進一步,或許還會不小心脫離大眾。那些自詡平平無奇的言論,也會變成狹隘派的誇誇其談。

  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來臨後,票房表現證明某些套路一定是可以賺錢的,為了保障下限,作品反而越來越趨向保守和趨同。

  可以說,票價完全對不起它的宣發,絕大部分都是依靠水軍炒作起來的平庸之作。

  無論觀眾是否承認,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就是。

  好電影是非常難得的。

  質量過硬,又滿足大眾審美的作品,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資源。

  甚至在其圈子裡評價體系裡,它並不是那個資源配置的。

  在以為標準的評價體系,只存在淘汰制。

  意味著能夠滿足需求。對絕大多數人而言,電影只是一次性的消費品,如同廉價的膠布,能用就行

  。